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江苏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居家养老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11日发布的《江苏省养老方式及服务需求研究报告》显示,我省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1853.80万人,占比23.53%,表明江苏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数据同样显示,83.3%的老龄人倾向于居家养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已经面临着未富先老的状况,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也是一道必答题。

  人生进入暮年,体力、精力甚至智力都出现衰退的老年人是需要关爱的群体,而养老这件事并不是花钱可以简单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更细致入微、更广泛覆盖的服务,“服务”才是养老事业的“牛鼻子”。如何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养老事业和产业,既事关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也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14个运用智能技术服务老龄人示范案例,南京江宁区政府平台“小江家护”是我省唯一入选案例。重阳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进江宁,把“小江家护”作为一个样本,探访政府资金如何撬动社会力量,通过系统融合和科技加持,让老龄人得到更好的服务。这个项目尚在探索、仍在迭代,但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我手上有150个老年人”

  20:30,59岁的刘丽华带着一身疲惫回到家,第一件事不是休息,而是从身后的护理包中取出理发器充电。从早上5:30出门,她足足做了13单。

  刘丽华是一名居家养老护理员,专门为居家老龄人提供专业的上门服务,服务项目包含买菜烧饭、家庭保洁、理发修甲等42个基础服务包。当然,老龄人还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需要的助餐、助浴、助医等日常生活照料项目。

  这其中,理发是刘丽华的“撒手锏”。用老年人的话说,她剪的头发“像从理发店里出来的”,不仅技术好,还特别时髦。“老年人年纪大,但同样爱美啊!”刘丽华笑着说。

  此前她被派去“接管”一个新小区时,遇上了麻烦。那里的老年人“不好搞”,对过去为他们服务的护理员“念旧”,不接受“新人”。刘丽华正是靠着理发的好本事,慢慢被老年人接受。

  理发是刘丽华的“敲门砖”,也是老年人们的“刚需”。

  11日上午10点,刘丽华来到金港花园,一边熟络地寒暄,一边拿出指甲钳,给沙发上的老太太剪起脚趾甲。衰老就体现在一个个细节中,剪脚趾甲是件小事,但对耄耋老年人却很困难。

  “今天给我剪头吗?”96岁的谢龙英憨憨地问。

  64岁的女儿赵正华告诉记者,母亲小脑萎缩,心脏也不好,走几步就喘,还随时会摔倒,一刻都离不开人。在刘丽华上门之前,每次理发都要喊一辆“马自达”在楼下,等他们搀扶老年人从三楼下来,送去理发店,理完发再如此接回来。

  刘丽华还救过谢龙英的命。今年4月,她正在给谢龙英理发,突然老年人的头耷拉下来,整个人从椅子上往下滑,她一把抱住老年人,大喊:“不好,老年人不行了,快来帮忙……”听到呼救声奔来的赵正华吓傻了,在刘丽华的提醒下,才晓得撬开老年人的嘴巴,喂急救药,救回了母亲。

  最新出炉的《江苏省养老方式及服务需求研究报告》显示,目前老龄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排前几位的依次是:清洁(27.1%)、医疗(看病就医、买药)(24.7%)、代办服务(代购、代领、代缴等)(17.1%)、日常餐饮提供(16.6%)等。从2019年1月上岗至今,刘丽华几乎每天都奔波在服务老年人的路上,也感受到居家养老需求的多样化。

  刘丽华的服务中,家务活是一个大项,需求更是五花八门。有的老年人需要护理员帮忙做饭、洗碗,有的则需要他们清洁重油污的厨房、帮忙洗澡,“有的护理员上门服务一小时,剥了一小时的毛豆;有的去的时候,发现老年人一周的碗都没有洗;还有的农忙时候到农村服务,要帮忙晒稻子、种地……”刘丽华还记得,有个老太太不肯洗头,她理发时戴着口罩都被熏得受不了。第一次给老年人洗头的时候,换了4盆水都是黑的,老年人的女儿端着盆直皱眉。不过现在老年人干净了,女儿也不再躲她远远的。做了这份工作之后,刘丽华常常感叹,很多改变的确是从一件件芝麻大的小事开始的。

  一天13单,对护理员来说是“天花板”,这其中还要刨去路上时间和吃饭时间。刘丽华说,如果和老年人不熟悉,13单根本跑不下来。刚开始服务的时候,她也吃过“闭门羹”,跑过去发现老年人不在家,不过现在,谁是早起的,谁是晚睡的,哪些老年人需要睡午觉,她都了如指掌,服务起来也更贴心。

  去年,刘丽华骑电动车发生了车祸,肋骨断了6根。卧床休养的日子,三天两头有老年人打电话要来探望,都被她拒绝了。2个月之后,刘丽华再也躺不住了。“我手上有150个老年人,我不去,他们怎么办?”于是,她又跑去给老年人理发,不过剪完头发,家属说什么也不让她拿扫帚扫头发渣,“一个个都把我当国宝似的,让我坐下来歇歇……”

  藏在刘丽华心底更深处的秘密只有她自己知道。

  刘丽华过去做保险,带50人的团队。“那时候真的是忙啊,一点都照顾不了父母,顶多给他们买点东西送过去,可以说一天孝都没有尽到。”父母去世后,刘丽华一直心存愧疚。退休后,她把自己所有的爱给了陌生的老年人,她的人生也有了更多的连接。

  在江宁,有500个像刘丽华一样的养老护理员,他们并不受雇于政府,而是来自家政服务公司,调度他们的是“小江家护”的互联网平台,作为被政府撬动的社会力量,刘丽华们每天背着护理背包,骑着电瓶车穿梭在路上,走进2500个家庭,2018年以来共为城乡老年人上门服务170多万次。

  “1块钱,现在能买什么?”

  11日一早,刚满80岁的李昌明在老伴的陪同下,乘坐838路公交来到江宁区民政局,申领为全区阿尔兹海默症老年人、重点空巢独居老年人、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的智能手环。

  他拿到的手环看起来和普通的运动手环没什么不同,但除了血压、心率监测、实时定位外,上面还有个红色“sos”按键。一旦发生紧急求助或报警信息,区24小时呼叫中心能立即接到信息,并为位置最近的护理员下发紧急工单前去处理,为确保老年人安全争取最宝贵的时间。

  “他有脑梗,万一跑出去回不来,我不要急死啊!”老伴指着李昌明说,虽然他现在记忆力还可以,但老龄人一天一个样。这些年,她目睹了好几起老年人走丢事件,心有余悸。有的老年人跑到桥肚子底下待了一夜,有的明明家住在7楼,却跑到二十几楼或者地下室去了,家里人找了一夜都没找到。“年轻的时候精得很,现在老了不行了。随时可以找到他,我才放心让他出门……”

  除了智能手环,还有联网式烟雾报警器、联网式可燃气体报警器、智能红外探测器等智能设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走进老年人的家门。

  2020年3月10日18:50,呼叫中心平台接到王奶奶家的烟感设备报警信息。原来,王奶奶正在家煮粥,因外出忘记关火导致粥在锅中煮干冒烟,触发了烟雾报警器发出报警,幸好及时告知,王奶奶立即回家关煤气,损失是烧坏了一口锅,却避免了一场火灾。

  老龄人的居家生活怎么样,有时候打开他们的冰箱,就能看得一清二楚:好多个小塑料袋凌乱地堆放着,装着馒头、腌菜和各种酱料,塑料薄膜里则盖着一个个不知道放了多久的剩菜……这是“小江家护”的护理员见到得最多的冰箱,他们发现,不少老年人一周只做一次菜,周末晚辈来探望时老年人做一桌子菜,孩子们走了,老年人就吃剩菜,热了一顿又一顿。

  吃饭问题永远是个大问题。

  13日上午10:30,记者来到位于湖东路上的“包子哥”时,店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

  “吃面食养胃,过去我都自己在家发面做,现在不用那么麻烦了,我每天都来买点带回家吃。”轮到队伍中82岁的耿香华时,她把口罩一脱,对着人脸识别系统一“照”,上面立刻显示出“验证成功,立减2元”的字样。

  她将手中握着的1元硬币,交给柜员,然后拎着一个肉包、一个花卷心满意足地走了,队伍中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ldqu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 共0人参与
最新评论
养老资讯
最新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