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北京密云区建立“邻里互助点”养老模式破解农村居家养老难题——奔忙在山村里的“蓝马甲”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位于燕山山地与华北平原交接地的北京市密云区,山区占全区总面积的4/5,面临着农村“空心化”严重、养老服务机构难以全面覆盖等难题,尤其是农村独居老年人、与重残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更是面临着特殊的困难。今年,该区探索建立的“邻里互助点”养老服务模式,正在寻求着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有望打通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邻里互助点”如何建设?立足本土就地用人健全组织机制

  今年79岁的张大妈,是密云区不老屯镇丑山子村的村民。老伴儿因病去世,三个子女又相继搬到城里居住,张大妈成了留守在村子里的独居老年人。随着年岁的增长,她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养老压力,万一哪天突然病倒或出现紧急情况可怎么办呐?!

  让张大妈感到欣慰的是,密云区推出“邻里互助点”养老服务模式后,把其中一个站点就开设在了丑山子村。打那以后,村里的独居老年人们不仅在遭遇突发状况时能够得到及时帮扶,连他们的日常生活也有了专人来关心照料。

  丑山子村的“邻里互助员”是52岁的杨玉红大姐。皮肤黝黑、身材健硕、脸上总是堆着憨笑的她,成了村里10名独居老年人的“贴心小棉袄”,老年人家的院子里、房屋内,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丑山子村距离镇中心有十多公里远,赶集、买生活用品多有不便。除了照看老年人们的日常生活,杨玉红还经常开着自己的电动三轮车带着老年人去镇上买菜、买药,一来一回就得一个多小时。

  杨玉红感慨道:“大爷大妈们平时身边没有人说话,他们太孤单、太寂寞了!”一座农家小院、一位独守老年人……这样的场景总是让她放心不下。老年人们经常像老小孩儿似的紧紧拉着她的手,不舍得让她离开。为了逗老年人开心,杨玉红特地翻出了家里的《笑话大王》,从里面学习了不少笑话,一有空就讲给老年人们听。

  据密云区民政局副局长李长旺介绍,像丑山子村这样的“邻里互助点”,该区今年总共在3个镇建设了100家,选择的都是独居老年人较为密集、养老服务机构难以覆盖的山村。民政局通过招标比选的方式,在每个镇选择1家社会信誉好、为老服务经验丰富的养老服务机构作为“邻里互助点”的管理机构,再由他们立足本乡本土、就地取材用人,招募本地热心公益、有能力开展养老服务的村民作为邻里互助员,并把其住所当作“邻里互助点”。“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我们按照1个点位最多服务10名老年人的比例布局落点,尽可能将点位设置在独居老年人较集中的地区,发挥邻里间‘平时离得近、有事来得快、遇急帮得上’的优势,方便就近开展服务。”

  杨玉红告诉记者,农村老年人对外界有较强的戒备心理,陌生人很难敲开老年人的家门。由他们这样的本地村民担任邻里互助员,更容易消除老年人对上门服务的顾虑。“我嫁到丑山子村已经30多年了,年轻时性子直、脾气急,没少和婆婆顶嘴,多亏了张大妈等老年人从中劝慰调解。后来,我们家的婆媳关系十分融洽。”杨玉红笑着说,“当年,大爷大妈们教导我要孝顺老年人。如今,我也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孝敬他们,让他们过上幸福的老年生活。”

  “邻里互助点”如何服务?立足需求精准对接完善服务机制

  100个“邻里互助点”,对接1000名独居老年人。为了进一步做好邻里互助服务,密云区民政局在试点之初着手落实了两项工作。一是发挥农村党建引领作用,请各村“两委”干部、党员全面摸排邻里互助服务对象,优先选择年龄较大、长期患有慢性疾病的独居老年人或与重残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更精准地形成服务对象清单;二是聘请第三方机构对990名独居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确定了要向老年人提供的“上门探视、电话问候、代买代缴、助浴理发、卫生保洁”等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更精准地满足老年人实际需求。

  东邵渠镇东邵渠村的村民宋凤荣是该村的邻里互助员。根据“邻里互助点”的服务标准,她每周至少上门探望每位老年人两次、电话问候两次。“我们需要随时了解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精神状态、安全情况、卫生环境、居住环境、生活需求等,遇到雨雪等天气,更要加大入户探访的频次和力度。”宋凤荣介绍。

  今年50岁的宋凤荣,原来一直在家务农。担任邻里互助员后,她便一门心思扑在了照顾独居老年人的工作上,每天骑着电动车穿梭在村庄的胡同小路,往返于10名独居老年人的家中。她指着自己的电动车感叹:“就是这辆小车,曾帮助好几名老年人运送过生活物资,还曾带着突发疾病的老年人到村卫生室看病呢。”

  宋凤荣说,为老年人们提供居家服务的内容并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和要求,主要还是看自己的“眼力见儿”。房间里乱了就帮忙收拾收拾,有需要搬动的东西就搭把手,汛期时查一查用电安全,下雪时帮忙扫扫雪,过年过节时说上几句暖心话,老年人情绪低落时陪着聊聊天……“都是些微乎其微的小事儿。”宋凤荣腼腆地笑着说。

  然而,正是这些看上去微乎其微的“小事儿”,一步步拉近了老年人和她的距离,一点点赢得了老年人的信任和依赖。前不久,独居老年人王大爷家里的取暖设备总发出轻微杂音,老年人第一时间就想到请宋凤荣帮忙。“我一边安慰老年人别着急,一边帮忙联系取暖设备的售后人员。经过检测,原来是机器外壳上的一个螺丝松动了。”螺丝拧紧了、设备恢复正常了,老年人笑了,宋凤荣也高兴地笑了。(下转2版)(上接1版)

  “邻里互助点”如何管理?立足实际规范服务建立监督机制

  12月7日,北京市出现断崖式降温,密云区的最低气温达到了零下13℃。一大早,高岭镇高岭村的邻里互助员马玉侠就开始了对独居老年人的入户走访工作。

  79岁的李大爷正在家里煮面条,马玉侠帮老年人清扫屋子后,再三叮嘱他生炉子时注意用火安全,记得开窗通风;70岁的刘大妈患有高血压,马玉侠用自己携带的血压计又仔细给老年人量了一遍,叮嘱她多吃点清淡的食物;88岁的张大爷因脑瘫行动不便,马玉侠询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观察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叮嘱张大爷天气转凉要注意保暖、走路时小心摔倒……一天忙下来,回到家时已将近傍晚。马玉侠告诉记者,晚些时候还要在家里填写《邻里互助服务记录手册》,每位服务对象都有自己专属的一本。

  李长旺介绍,为进一步提升邻里互助服务的规范化程度,密云区民政局给100个“邻里互助点”统一制作了公示牌,要求邻里互助员在岗时必须佩戴工作牌、身穿“蓝马甲”。“我们专门制定了《邻里互助服务项目实施管理办法》《邻里互助工作监督考核办法》,为每个邻里互助员发放记录手册,用于记录服务开展情况;聘请第三方监管机构,通过入户调查、电话回访等方式监督服务效果。按照‘邻里互助点’的服务数量给邻里互助员发放适当补贴,并且将补贴数额与服务对象满意度挂钩,促进邻里互助员保质保量地提供服务。”此外,密云区还依托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信息监管平台建立了“邻里互助点”服务数据验真机制,为邻里互助员安装手机APP软件,记录他们的服务地点、服务时长等,确保服务记录的真实性。

  马玉侠说,高岭镇一共有31个像她一样的邻里互助员,大家曾聚在一起见过面。“我们参加了好几次区民政局和养老服务机构组织的培训,学习了火灾、煤气中毒、突发疾病等为老服务中常见应急事件的处理方法,学习了跟老龄人的沟通技巧,学习了如何从细微处观察和发现老年人的身心变化,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让马玉侠印象最深的是大家刚碰面的第一次培训,31个四五十岁的农村中年男女,像学生一样认真地聆听、记录着服务要求。“能够干好这份工作的都是热心肠的人,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儿。”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奔忙在山村里的“蓝马甲”们,让老年人身边多了一份浓浓的关怀。“‘邻里互助点’建设,满足了农村老龄人不愿入住养老机构的多样化需求,将被动等待老龄人入院(站)服务转变为主动上门开展服务,为创新农村地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作出了有益尝试。明年,我们将在今年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建设100个&lsq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 共0人参与
最新评论
养老资讯
最新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