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这位专家为什么说医养要适度分离,而不是以医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在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一家养老康复医疗中心,医务人员陪同老人做康复训练。新华社发

照护师需专业化职业化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医养结合和社区养老居家养老老年人都需要一个陪伴在身边、懂得基本医疗常识的人。“这个人知道给老人喂饭之后,如何不会发生呛咳、误吸而引起肺炎等。”中国老年医学会会长范利说。

在医院“压床养老”,更多是不得已而为之。范利告诉记者,很多老年人向她反映,他们最需要的不是“大医生”,而是“照护师”。根据相关机构评估,预计到2030年,我国需要专业化老年“照护师”6800万人。

在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战略所副所长王海涛看来,老年照护从业者之所以紧缺,与该群体缺乏职业化和专业化有关。“照护老年人,收入不如去医院做护士。而且,护士有明确的职业发展前景,比如从护士一步步做到护士长,但老年照护人员没有这样的职业规划和晋升渠道。”他说。

老年照护师,这是一个非医非护的职业,但能力不可小觑。有专家曾这样解释:照护师是护理师,须掌握基本医疗护理能力;是康复师,能教导老年人使用训练器、照护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是社工师,了解养老医疗法规政策、保险产品、服务机构情况,根据老年人不同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养老方案并为其链接社会资源;是文体治疗师,为老年人提供体育运动项目和娱乐项目;还是教师,给老年人提供健康、烹饪、艺术等知识。

这种设定或许有些理想化,但“兼顾护士及保姆双重功能”是基本要求,这个要求可不低。范利认为,应该把老年照护师设定为一种职业,使其专业化、职业化,有晋升渠道和发展途径。她建议在我国教育体系里开设老年照护师专业,进行学位教育,提高该职业的专业水平。此外,在养老照护方面,谁被照护、在哪照护、如何照护,都应该有标准,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和规范。

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介绍,在全国技工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去年我国刚增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目前在引导和支持开设养老护理服务相关专业。未来还将探索推动建立养老护理专业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相关工作,组织修订相关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人才培养评价规范。

王海东透露,下一步我国将出台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政策文件,包括加强老年人医疗服务机构建设,以及对失能老人的照护、上门服务等。今年还将在部分地区开展失能老人的评估和健康服务的试点。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待完善

有了照护师,还需要照护险(或称护理险)。

在王海东看来,针对失能老人的健康服务之所以严重不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失能老人照护费用支付的稳定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多位专家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一份长期照护保险,可保证老年人能支付并享受到他们所需要的照护服务。

所谓长期护理保险,是指通过发挥保险的风险共担、资金互济功能,对被保险人因长期护理服务而产生的费用进行分担补偿的一种制度,主要以失能失智老人为保障对象。2016年,我国出台《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在15个城市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作为一项面对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好钢用在刀刃上”,让真正需要被照护的老年人得到帮助,至关重要。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认为,应该合理界定长期照护保险的保障范围,重点是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失智人员的生活照护费用提供资金支持,对医疗护理的费用支付是次要的。

同时,对于申请长期照护的失能失智人员,如何判定他们真的存在照护需求以及需要什么层次的照护服务,亟须明确。从目前的试点来看,许多试点地区对失智失能的评定标准并不一致,有的是地方自己制定,有的是参考国外相关标准。金维刚呼吁,加快研究制定失能人员的失能等级和照护等级的国家标准,以及长期照护保险的支付标准。

从长远来看,要保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稳定实施,还须解决资金来源问题。目前,多数试点地区从医保基金里划转一部分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但在医保基金日趋紧张的形势下,这种筹资方式被认为缺乏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

金维刚建议,探索建立独立的筹资渠道,尽早摆脱对医保基金划转的依赖性。政府应承担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财政支持责任,建立适度的、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然后采取个人缴费、财政补助、社会捐助等多渠道来筹集资金。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 共0人参与
最新评论
养老资讯
最新动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