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江苏苏州推进医养深度融合,让更多老人安享“夕阳红”


太和智慧养老管理软件系统助力您的养老管理
热线联系:18610556298(微信同号) 廖先生



  苏州于1982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了18年。截至目前,全市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83万。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和人民群众对老龄期健康状况的重视,养老服务需求的重点,逐渐从单纯的日间生活照料向医疗照护转变。“银发潮”来袭,做好养老服务已成为苏州的紧迫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加快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全面实现健康老龄化。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苏州不断加大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力度,不断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初步构建起了以护理院、医疗机构老年病房和居家护理家庭病床为基础,以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护理站、养老机构医务室为延伸,以养老服务组织、医疗机构合作为依托的老年医疗护理服务体系。

  最美不过夕阳红,最暖不过助老心。苏州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养老保障和为老服务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持续完善医养融合服务体系,扩大养老健康服务供给,优化医养融合配套政策,壮大老年医护队伍培养,把初心和使命落实在一件件养老服务的实事里,落在老人和子女们的心坎上,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和为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让老年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安。

  “能力建设”与“需求增长”赛跑,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率先起步

  8月10日,受台风“利奇马”影响,苏城老年人出门买菜成了难题。当天中午10点多,梅巷日间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顶着强风疾雨,准时来到谢国方老人家中烧饭做菜、打理家务。今年84岁的谢国方自老伴去世后,一个人居住,子女忙于工作,而老人又不愿离家养老,家门口的日间照料中心就成了他的“依靠”。由于谢国方患有糖尿病,腿脚不便,每周一至周五,日间照料中心的送餐员将热腾腾的饭菜送上门,周末还有额外的洗衣、做饭、打扫等居家养老服务。“送餐、送医、送温暖,两年多来,风雨无阻,社区的为老服务实在太贴心了。”谢国方高兴地说。

  2016年8月,梅巷日间照料中心投入使用,两年多来,这座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社区卫生服务等为一体的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基本解决了周边9个社区老年人的多元化养老需求。工作人员吴叶群说,这些年来社区老人的医疗需求不断上升,社区卫生服务将在晨检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至问诊、配药、康复训练等,并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数据联动,更好地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

  像梅巷日间照料中心这样的养老服务设施,全市已建有1558个,覆盖七成多的社区(村)。但是,服务需求与服务能力供给不对称,医养资源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依然存在,“能力建设”与“需求增长”之间正进行着一场“赛跑”。

  来自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去年苏州市人均期望寿命已达83.54岁,全市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83万,占户籍人口的26.02%,高于全国(17.9%)、快于全省(23.04%),是我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老龄化进程中呈现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区域不平衡的特点,部分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超过30%。同时,苏州市老年人口结构呈现高龄、空巢、失能化的趋势,老年人的医疗需求日益增长,加快养老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已十分迫切。

  早在2015年,苏州市已出台

  《关于加快发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实施意见》,在医养融合的实现路径、资金补助、服务补贴、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提出要大力拓展医疗机构为老服务功能,促进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的无缝对接,实现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融合发展,不断提升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医疗护理需求。在今年召开的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农工党苏州市委提出的《推进医养深度融合提升健康养老服务有效供给》被确定为001号提案。近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乃翔专门对该重点提案进行了领衔督办,强调要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和为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全市老年人病有所医、弱有优扶、老有颐养、住有安居。

  创新举措盘活资源强化兜底保障,力促医疗资源养老服务深度融合

  养老服务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充分盘活资源,推动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与老龄健康处负责人于可人介绍,针对护理型床位的紧缺,苏州积极探索多种路径,扩大服务供给。例如,引导部分非建制镇卫生院建立、托管护理院或开设老年医疗护理病区,鼓励医疗资源延伸到养老机构,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截至去年底,全市建有各类养老机构206家,总床位58426张,千名老年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47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的72.4%。

  苏州市还出台了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将用3年时间,对全市镇(街道)敬老院进行升级改造或新建,使其成为以医疗护理为主、公建民营,具有保障功能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到今年6月,全市共有76个镇(街道)已启动辖区内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占镇(街道)总数的81.7%,其中27个镇(街道)已建成。“它既能集中供养城乡特困老人,又能为低收入老年人及高龄、独居和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全托、日托和临托服务”,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刘贵祥表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确实是一种创新,一方面,当地政府确定最低保障床位和最高收费标准,确保其对弱势群体的兜底保障功能;另一方面,引入社会化养老服务团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弥补传统公办乡镇养老院的“短腿”,缓解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

  对于那些老龄人口中的失能人员,他们不仅需要一张床位的供给,更需要一份长期护理的保障。来自姑苏区的97岁重度失能老人宋炳先,长期住在护理院,部分费用不仅有医保报销,每月还能享受到长护险待遇780元。“父亲不仅得到了专业护理,在一系列保障下,全家的负担都减轻不少”,宋炳先的儿子感慨道。

  这份长护险,就是针对因年老、疾病或伤残丧失日常生活能力而需要长期照料照护的参保人员提供护理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更好保障老年人权益的创新举措。苏州作为开展长护险制度试点城市,于2017年将这项工作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逐步建立以个人缴费、政府补助和医保统筹基金结余划转相结合的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市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与医药服务管理处处长顾亚斌介绍,苏州市目前已全面实施长护险制度,实现所有区域、所有参保人员“两个全覆盖”。截至今年6月底,苏州大市范围内享受长护险待遇共计14067人,其中居家护理6370人,机构护理7697人,为那些长期失能的参保人员撑起了一把遮风挡雨的“保护伞”。

  医养融合“嫁接”互联网搭建医联体,引导培育更多医护人员加入为老服务

  今年6月,全国首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拐棍网”正式入驻苏州,该平台以居家养老服务为核心,目前可为老人提供65项的“居家服务”。老人足不出户,只需坐在家里动动手指勾选所需服务项目,所在区域的注册“师傅”就会及时上门提供专业的优质服务。

  近年来,“互联网+养老”的城企联动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风起云涌。信息化手段有利于服务需求的精准配对,可让服务资源得到更有效配置。苏州正在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护理”的医养融合服务新模式,鼓励公立医院医师到养老服务的医疗机构中多点执业,探索老年医疗护理机构与公立医院建立医联体。与此同时,扎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优先保障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逐步实现健康老人以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 共0人参与
最新评论
养老资讯
  1. 山东香柏养老集团再次升级太和系统
  2. 山东香柏养老集团再次升级太和系统
  3. 北京太和养老产品线介绍
  4. 北京太和养老产品线介绍
  5. 北京太和养老系统助力御湖城老年公寓智慧化
  6. 通州于家务养老中心携手北京太和养老管理系
  7. 北京太和养老助力普祥养老
  8. 喜报-北京太和养老荣获智慧康养TOP20
  9. 北京太和养老软件打造海南省医养结合养老服
  10. 北京太和养老软件打造海南省医养结合养老服
  11. 北京太和养老软件助力西昌市博知爱社会服务

最新动态



分享到